我並沒有特別愛看電影,但卻對紀錄片有著特別的偏愛。因為從紀錄片裡,常常可以看見另一個真實到不可思議的世界,或說可以看見一個值得被紀錄下來的真實生命。
我很喜歡聶華苓在影片中對「創作」的定義:「先是對語言好奇,以及對人的關心,加上對文學的興趣。」而她的生命就是她對創作定義的實踐,歷經戰亂與《自由中國》雜誌的洗禮,大時代的動盪成為她創作的藍圖,與美國詩人Paul Engle的相遇,開啟了「國際寫作計畫」之初,其影響時至今日,影片中曾受邀至愛荷華作客的作家這樣描述他眼中的聶華苓:「我坐這、她坐那,一整晚她的手總是把桌上的盤往我這推,我趁她不注意時把盤推遠了,她又將它輕輕緩緩地挪向我。我知道那只是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,但卻代表著她的眼中有我。」聶華苓對於人的那份關愛,很吸引我,我想那是她對人的堅持,也是她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養分。